查看原文
其他

【小樵大夫在美国】“不评判” 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

2017-12-12 医师报

“乔人立·“不评判”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528].医师报,2017-12-7(10)”


▲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PCCM专科 乔人立


日前,一个医疗工作的实例搅动了医疗圈。当事人是一位心脏专科的资深医生,他的所作所为撩拨了每一位医疗同行的心弦。

当事医生的父亲突发心绞痛,他将父亲交给同事后,自己便去处理其他患者。随后,父亲确诊为心肌梗塞,恰巧的是,医生儿子所处理的病例也是心脏病需要介入。最后,医生父亲与患者双双获救,本该皆大欢喜,但其后续却发展成为一发不可收拾的舆论场面。


得知该事件后,一些网友认为这体现了医务工作者的爱岗敬业精神,是真正的英雄。但更多的人却表示不能接受当事医生在得知自己的父亲就在隔壁病房且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只是轻轻的一声“哦”,直到将手上的患者全部处理好之后才去看望自己父亲的做法。各大媒体也借此争相报道,有意无意的借而导引着“医德”。于是,另一位医生信以为真、挺身而出,大声疾呼“百善孝为先”的伦理纲常在事件中予以颠覆。


批评文章采用了极为哗众的题目——人伦悖逆。为了支持立论,批评医生甚至不顾自己只是烧伤专业而去评判资深心脏专科医生对心脏病的处理,进而暗示导致父亲病情恶化的原因是当事医生在前一日的几次误判。接着,为了达到最大强度的煽情,批评医生细述了自己对待父亲的故事来作为烘托反衬。一时间,该文章得到了网友们的强烈关注,震撼之余几乎无人顾及最初报导是否合情合理,或者自己激动的言辞会对被批评人产生什么影响。也许,这正是批评者要达到的效果。


事后,当事医生被迫出面说明。原来,他一直在为自己父亲的病情揪心,并在手术间歇多次探视。


可惜,当事医生的解释并没有多少人感兴趣,人们期盼的是更大的刺激性场面出现。实际上,这种心态才是最值得讨论的社会问题——让偏激的讨论横行,容忍逞一时之快的批评才是对社会秩序的真正危害。


医务工作者,尤其是拿主意的医生,最重要的便是心理素质过硬。在处理严重复杂的病例时,医生保持冷静才能保持判断力,才能透过表象看实质,从而做尽可能正确的判断与处理。媒体报道失真的程度并不难看出,批评者虽身为医生却就着失真的报道大做文章。


故事的情节本就属于极端凑巧,其间不容发的程度如同走钢丝,丝毫偏移结果便可能去之万里,谁作为当事人都可能留下终生遗憾。可是,即使遗憾,这样一个情急难料的故事是否就能表现出一个人的价值观?换句话说,谁能真有资格做道德警察,将别人的行为加以道德归类?


设身处地,当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会怎样抉择呢?而这个抉择还牵扯着个人情感、工作责任等众多因素,无法以正确或错误简单概括。类似的抉择,更应该在非常隐私的条件下做出,其结果最好永远埋藏于心底。如今,该事件却被强拉在阳光下,变成公众讨论的热点。


有经验的医生都非常清楚,医疗决定是在当时条件下所能做出的最佳权衡。事后诸葛亮并非褒义词。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或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别人的是非也不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做任何事情都可比作服药,有药效也有副作用。表扬者的注意力往往偏于药效,而搅事者则只着眼于副作用。


尊重同事,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决定保持不评判(英文为non-judgmental)才是医德,才是职业精神所应该推崇的基本要素,才是为人处事所应该秉持的一个基本原则。


《医师报》12月7日10版



往期回顾

【医者说】陈作兵:请别打扰健康的人,好吗?

【快讯】揭秘2017中国科学院新晋院士!

【快讯】中国工程院2017年新晋院士出炉,医药卫生学部占7人!快来看看熟悉不?

【独家揭秘】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医师节! 时间为何设在8月19日?

【狂热中的冷思考】高血压大咖发话了:130/80不算数,中国指南不会跟风

 我不哗众取宠,我叫医师报,这是我的新名片



编辑、排版:《医师报》 毕雪立

过往的君子帮点赞哈~~老板说点赞满 500 给小编加鸡腿~~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